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9章32.隆福寺(1 / 2)





  下学期学校要开果树管理课程了,徐灵灵打算得好好跟教授学学怎么给果树剪枝,好让自己的果林有更大收益。

  按部就班的日子过得特别快,在学校大棚里收获第二茬油菜的时候,冬天如期而至。

  第二茬油菜的长势不错,主要是一到周末,全班同学齐上阵,一起到百望山收集腐殖土,保证了土壤的肥力。教授决定等油菜全部收获之后,把大棚分成几个区域,多种几种蔬菜,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。

  徐灵灵和最早进行大棚建设的几个男生一起,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,从教授那里领了任务。

  组长是她,组员她个个惹不起,都是一个宿舍的姐姐们。于是,大姐就成了真正的领头人,只有到向教授汇报的时候,徐灵灵才出面。

  这样多好,徐灵灵可喜欢了。

  她们领到的任务是西红柿的大棚种植技术,这个是常见蔬菜,对于她们来说比较简单,只需要关注一下大棚种植和大地种植的区别就行了。

  不过徐灵灵有一个宏伟的目标:把西红柿卖出去。

  大姐摸摸她的头:“这孩子没发烧啊,说什么胡话呢。”

  徐灵灵受伤地看着大姐:“大姐,我说真的。咱们的西红柿种出来了,总不能烂掉吧?老百姓冬天吃不上新鲜蔬菜,这是事实吧?咱们有供应,他们有需求,多合适。”

  二姐也不认可:“咱们可是大学生,怎么能到市场上卖菜呢?跟农民有什么区别啊?小七你别瞎说。”

  剩下的不是说她异想天开的,就是说她本末倒置的,反正就是没有一个看好她的。

  好吧,徐灵灵无奈地想,这个时候人们还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呢,得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,等等,也该开了吧?

  感谢伟大的高考,当年历史课也好政治课也好,可是不止一次地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啊,什么工作重心的转移啦,什么深远的意义啦,当年她可是花了大力气背的。

  成,等到开完会了,新政策出来了,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说。

  只是,徐灵灵忽略了思想的稳固性,盼星星盼月亮般终于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盼召开了,说要改革开放了,要发展经济建设了,可他们的生活呢?还是老样子。

  怪不得邓爷爷说改革的步子可以更大一点儿,现在哪里是跑步前进啊,还是原地踏步呢。后世跻身一线城市的深圳,现在还是个小渔村呢。

  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难,改变一群人的思想更难。到最后,徐灵灵干脆放弃了说服舍友们的想法,还是让社会的发展慢慢改变她们的看法吧。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人力是无法抗衡的,一个是自然规律,一个是社会进步的洪流。她决定顺势而为,既不站在风口浪尖,也不当袖手的看客。

  时间已经迈入了一九七九年,期末考试一结束,大家都收拾行李准备回家,或者利用空闲的时间去街上买些特产,徐灵灵也不例外。

  大姐问:“真不用送你啦?”

  徐灵灵想也没想地回答:“不用啦,我又没带多少东西。”

  学校最近特别忙,部队已经撤离了,还在河北的那些师生陆陆续续地往回搬。学生们也付出了不少劳动,徐灵灵她们就把整个女生宿舍楼重新粉刷了一遍,等到下个学期,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入住了。

  事实上,家在北京的所有学生都被学校安排了任务,只有像徐灵灵这样的外地学生才没有额外的工作。徐灵灵决定不在学校继续住了,反正她有空间在,走到哪里都没有住房问题。

  “我是一只小蜗牛,背着房子去旅游……”徐灵灵哼着忘记什么时候听到的儿歌,走了。

  今天她要去市场上看看,已经到了腊月,性急的人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。

  王爷爷家住西城,她跑到了东城,免得遇到熟人让人认出来。去的地方也很好找,就是后世被许多老北京人挂在嘴边上的隆福寺。后世隆福寺一把大火把人气全给烧没了,让许多老北京人遗憾不已。她要趁着现在隆福寺还火着,现场去感受一下。

  东四下了车,一眼就看到了东四人民市场的牌子,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明了市场的火爆。徐灵灵就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,满脸兴奋着跟随人流进入市场。

  穿过由庙门改建的大门,经过一片不大的院子,进入百货市场。玻璃柜台即便放在后世也不落伍,加上头顶的日光灯和人群,若不低头看水泥铺的地面,让她有一种回到后世的感觉。人们围拢在柜台旁,伸长了拿着各种票据和钱的手,想让忙碌的售货员赶紧接过自己手里的票据和钱,递给他们心仪的各种物品。

  有带着孩子的,远离了顾客,只在孩子被玩具吸引的时候才低头说几句,或者上前给孩子买个铁皮青蛙,或者拽着孩子往后走,嘴里还说着后面有更好玩之类的话。

  徐灵灵不缺钱,不过她缺票。一来票都是按人头发的,二来吧,她也没特意收集各种票据,邮票除外。到了后世,各种票据都会退出历史舞台,她又不想收藏,懒得费这种心思。平常学校发的足够她使用了,布票甚至还有不少剩余,偶尔可以接济一下亲朋好友。市场里的东西对她来说就是个摆设,还是颇有时代气息的摆设,她是拿逛博物馆的心态来逛市场的。

  市场是建在原寺庙的旧址上的,格局就保持了以前寺庙的影子。徐灵灵很快就看过了前面的两间,看够了这个时代的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后,来到了后面的两间。这两间的人流量有明显的差异,一间挺热闹,另外一间却很冷清。她先站在冷清的那间门口往里张望一下,是卖大件的,自行车、缝纫机这样的商品在后世大型超市里都很难再看到身影,在这里却能密密麻麻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。有几个人在挑选自行车,徐灵灵扫了一眼就转身走了。

  另外一间是卖体育器材和内衣的,体育器材那里集中了很多年轻人,还有孩子在垫子上玩前滚翻。内衣那里的人就少很多,售货员居然是个糙汉子。徐灵灵吐吐舌头,也没有进去。

  后院,呃,后院还有个卖场,不过好像更冷清。徐灵灵伸头一看,居然是大型电器的,冰箱电视都有,除了售货员,只有一个穿着厚呢子大衣的顾客。

  徐灵灵直奔后面的长街,根据刚才偷听到的信息,后面有好吃好玩的。

  果然,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长街两边有排列整齐的各种店面,还有不少小商贩,有卖旧书的,有卖瓷器的,还有卖零食的。徐灵灵转悠了一圈儿,觉得自己好像来错地方了。这里卖啥的都有,就是没有卖菜的。

  不由拍了自己的脑门一下,傻死啦,她这是深受后世超市的影响,还以为大型市场跟超市一样,啥都有呢。

  算了,既来之则安之,反正这地方也挺热闹,先逛逛再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