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3章18.小铁梅(2)(1 / 2)





  和三年困难时期相比,现在的功德点好难赚啊!好不容易才重新找到了一个新的功德点增长点,坚决不能放过。

  于是,在这个革命化的春节,徐灵灵上门送温暖来了。搪瓷缸子里是猪肉白菜馅儿的饺子,还热乎着呢。身上还有一个书包,兜底倒出一大堆瓜子花生来,都是炒熟了的。到最后还贼兮兮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瓷罐来,正是农村人拿来放盐的普通小罐子。

  小瓷罐上蒙着布,还绑了绳子,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藏得那么严实。徐灵灵笑眯眯地打开,掀开盖子,一股浓郁的酒香袭来,几个大小伙子的眼睛立刻瞪圆了。

  “灵灵,你从哪儿弄的酒?”叫王红星的那个北京知青惊喜地问,一闻就知道,这可是陈年老酒,他那个嗜酒如命的爷爷存了满满一酒柜的酒,全加起来也没有这一小罐子香。

  徐灵灵当然不会傻乎乎地说是自己上辈子酿的,空间里还存了十几坛子,只是神秘地一笑:“我在村西头破庙的院子里玩儿的时候,墙角挖的。”

  村西头老远的地方有个庙,正是刘德元他们砸烂的那个。徐灵灵放心不下那个老和尚,曾经去看过,结果没见到人,只看到被砸烂的门窗和佛像,就连桌子都被他们给劈了当柴烧。她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小香炉,居然是完整的,可能是他们掀桌子的时候摔过去的,这才免遭毒手。

  小香炉被她收进了空间,别的也就不剩下什么了。不过这并不影响她用那个庙来当幌子。

  小罐子太小,一人也就两三口,果然是陈年老酒,入口绵柔,香味悠长。虽然不过瘾,但喝下去身子立刻就暖了。

  王红星家学渊源,对酒特有研究,喝完了砸吧着嘴感叹:“比茅台都好!”

  大家都知道他家境好,并不认为他的话有假,这酒是真的好。

  王红星还问呢:“灵灵还有不?我得给我爷爷弄点儿。”

  徐灵灵瞪大了眼睛:“我就挖出来一小坛子,我们家人喝还不够呢,就这点儿还是我偷出来的呢!”

  王红星怂恿她:“那你再去挖一挖,没准儿还有。”

  徐灵灵眼睛一亮,重重点头:“嗯,要是挖着了,我给你留着。”

  知青们不像队员那样自由,每天都得出工,晚上还得给队员们念报纸。最可气的是农村还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,也就是过年才有两天假期,光顾着想家了。这个时候出去也没什么好转的,供销社、饭店什么的都关门了,再等开门至少要到正月初十之后。

  饺子吃完,酒喝完,徐灵灵收拾了东西就走。功德点到手了,下回再送酒过来的借口也有了,今天任务圆满完成,欧耶!

  却被叫住了,另一个来自北京的知青叫周抗美的问她:“灵灵,你们公社的书店里来新书了吗?”

  书店就一家,在学校旁边,徐灵灵是那里的常客,很熟悉。想了想,摇头。书店里除了小人书,就是红宝书了。那些小人书她都买过了,都没凑齐一整套的《三国演义》,红宝书她已经有好几本了,都是学校奖励的。

  周抗美叹了一口气,他带来的书不多,都看完了。徐灵灵看过他的书箱子,没有几本书。

  徐灵灵许诺:“要是来了新书,我第一时间告诉你。小人书都算。”

  周抗美很想告诉她,自己一个大人,早就过了看小人书的年纪。可她一个小姑娘,正是喜欢看小人书的时候,还是别打击她了。

  不过这提醒了其他人,这小姑娘老给他们帮忙、送吃的,他们给她钱他也不要,这回总算知道她喜欢什么了。

  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,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嘱咐家里人,帮忙买些小人书寄来,好还人情。

  徐灵灵可高兴了,前些年出版的小人书,可都是大师画的,艺术价值杠杠的。投桃报李,她给每个人都画了一幅肖像画。王红星特别喜欢自己那一幅,穿着劳动装,抱着一大捆麦子,手里还拿了一把镰刀,脸上笑得特别开心,脖子上还围了一条白毛巾,特别典型的农村人装扮,背景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和收获的人们。比照片都好!

  那当然,他给徐灵灵的小人书最多嘛!徐灵灵可懂得区别对待了,对她好的人就多上点儿心,对她不好的就不上心,不过后者在她的生活中基本很少见就是了。

  一来二去的,徐灵灵和这些知青们的关系成了全村最好的一个。知青们遇到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的,头一个想到的不是队长,而是这个小姑娘。无数次的事实证明,这小姑娘还真没让他们失望过。

  他们也愿意帮她的忙,比如说指导她唱样板戏。

  这是徐灵灵接到的新任务,校长硬派给她的,让她去演《红灯记》里头的李铁梅,说她的形象特别合适,跟别人配戏更合适。

  也不知道是哪个公社干部出的主意,要给全公社的人进行红色宣传教育。人选是现成的,把知青们集合起来就成。知青们干农活不成,进行宣传是驾轻就熟。有人就出主意要把形式弄的多样化一些,要不然老百姓听不懂。

  徐灵灵认为,出这个主意的知青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那颗文艺心,只不过是打着一个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幌子罢了。但这个提议得到了上至公社干部下至全员知青的全票通过,可见这个幌子也是个特别花团锦簇招人喜欢招人爱的幌子。

  正是样板戏风靡的时候,要排个《红灯记》就太正常了。尤其是北京的那些知青,谁都能唱上几句经典唱段,简直不要太容易。一个角色恨不能十来个人抢,农活那么累,哪如唱戏有趣?在一系列的表决心、比唱功、比身段的竞争上岗之后,角色终于差不多定了下来。为了满足大家的热情,还分了两组,到时候分别负责一些村子进行巡演。

  王红星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充满正义的形象,抢到了李玉和一角,一看跟他配戏的女知青,傻眼了。那个演李铁梅的女知青,身高足有一米七,比他就矮半头,俩人往一块儿一站,这也太不像父女了。

  王红星哭丧着脸,跟人家商量:“要不,你还是去演阿庆嫂吧,那个角色比较适合你。”

  可不,为了抚平落选者的忧伤,更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,他们决定多演几个剧目,基本上人人有角色,皆大欢喜。

  那个女知青也不想演李铁梅,身高是硬伤。可女知青本来就少,个头符合的就更少,再加上唱腔形象啥的,就只剩下一个了,分在另一个组里了。

  周抗美因为形象不佳,被硬派去演鸠山,心里正郁闷着,站在旁边看热闹。见王红星苦恼,幸灾乐祸地捂着肚子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