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8节(1 / 2)





  黑大富夫妻俩经过大儿子的惨痛教训后,再也不敢作妖, 老老实实地出彩礼让媒婆给下面的两个儿子说亲。这两个儿子不算太浑, 又有力气干活,他们经过黑虎的事后,眼光也不敢那么高了。因此两人的亲事倒也不算太难,很快就说到了满意的亲事。一家人对于黑妮, 虽然提起来仍然恨得咬牙切齿的, 但日久天长, 他们渐渐地放弃了寻她的心思。

  张小北处理完这些事情后,便又开始恢复了自己的日常作息。每日早睡早起,努力读书、抄书, 空闲时间就练字、跑步。他跟室友孙长青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,不得不说,孙长青这人当室友还是挺合适的,他为人自觉,生活习惯良好,除了读书诸事不管,不爱占人便宜,也没闲心跟人勾心斗角。这正称了张小北的意。

  中秋之后,参加乡试的秀才们陆续返乡,学里开始热闹起来,功课比以前紧了一些,先生们给学子们布置的作业也多了起来,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向先生请教,不过读书主要还是靠自觉。这对于张小北来说,跟以前没什么两样。

  深秋之后,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。张小北和孙长青依旧沿袭以前的习惯,每天早起读书跑步,有时候外面太冷,就在宿舍里读书背书,遇到问题两人也会一起讨论。

  不过,王世虎没了人管束,越来越懒惰,没课时,他往往是日上三竿才起来,对读书兴趣越来越低,唯有对吃的兴趣不减,再加上新交了不少朋友,时不时地呼朋唤友地一起吃喝玩耍,张小北劝过他几回,可惜他也听不进去,偶尔听进去一回,没几天又故态复萌。次数多了,张小北也就作罢了。有些事情亲生父母都管不了,何况是一个做朋友的。

  只是两人的往来日渐减少,王世虎心里多少不是滋味,有一次他感慨道:“小北,我怎么觉得自打进了县学后,咱俩就没有以前那样亲密了。”

  张小北笑着说道:“很正常,以前咱俩朝夕相处,如今,学舍不在一处,宿舍也不在一处,见面的时候自然就少了。但是没关系的,我们还是好朋友呀。好朋友不一定非得时时刻刻粘在一处,像赵清河咱们也不常见到。”

  这番话让王世虎多少释然了些。

  张小北在县学努力读书,而他的家人也在努力地赚钱。

  中间,张耀祖进城拉潲水剩饭时来看过他几回,告诉他说家里养的猪长得很快,羊也被张小枝张小花养得很好,等到年底,猪可以卖两头,羊能卖二十多只,再加上鸡鸭鹅还有蛋,以及果园里的果子,家里收成非常不错,而且,张小北的税也免了,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,总之今年比往常哪一年都好。

  张小北听罢,心里自是充满喜悦。

  胡氏进城也会来看儿子。她说的除了张耀祖说的那些以外,又说了她的小生意,她现在是隔天就到镇上一趟,卖些豆芽、糕点、兰花豆,再加上瓜子栗子等各式零嘴小吃,每次进项也不少。而张小枝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,四五日就能织上一匹,织布赚的钱胡氏都给女儿存着,以后好用来当嫁妆。

  张小北成了秀才,张小草当了厨子还与潘家结了亲,张小枝长得好看人又勤恳老实,那些说媒的人不说踏破门槛,也差不离了。

  张小北想起赵清河,赶紧对他娘说道:“娘,二姐的事不着急,多留一年怕什么,而且姻缘的事不能急,缘分该来的自然会来。你想想大姐不就这样吗?”

  说起大女儿,胡氏不由得嘴角上翘:“你还别说,你姐的这门亲事是定对了,你潘大哥有空就来咱家。上次来,还说家里有活尽管叫他,他什么都能干,庄稼活不会的也能学。你听听,我们家哪用得着他这个大忙人来干活?但这话听着就是叫人舒坦。”

  张小北笑笑:“是的,潘大哥人真不错。”

  胡氏接着说道:“将来,你二姐要是能找你潘大哥这样的,我就知足了。”

  张小北笃定地说:“娘且放宽心,二姐找的肯定比潘大哥还好。”

  胡氏白了儿子一眼:“你这孩子说得跟真似的,哪里那么容易。”

  张小北又旁敲侧击地向他娘打听了一些关于黑家的近况。

  一提到黑家,胡氏的语调都变了:“也不是我心狠,听说那个黑虎变得又傻又残后,我的心放下不少。你说他要是不残,就他那个见着姑娘就走不动道的样子,谁看了不怕呀?况且咱们两家因为你大姐和黑妮的事,跟他们家不和睦还离得近,你不知道,那些天,我整天揪着心,生怕你二姐出了岔子。这下好了,我终于可以睡几天安稳觉了。”

  张小北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,说道:“娘,以后我再做什么事,一定会考虑周全些。千万不能连累到你们。”

  胡氏心里也明白儿子话中的意思,她叹息一声,“行啦,好在一切都过去了。娘也没有怪你。”

  说完这些,张小北又向母亲打听李先生的事。胡氏一提到李先生,便满脸笑容:“你虽然没在家,可是娘也没有落下节礼,过完中秋没几天,你先生和他娘就回来了,我一听说就赶紧带着节礼上门。你李奶奶说,你先生的亲事已经定下来了。姑娘姓苏,估计十一月或是腊月就要办事了。”

  张小北道:“先生送请帖时,娘一定要让人告诉我,我得回去。”

  胡氏笑道:“那是肯定的。”

  母子俩东拉西扯地说了不短的一段时间,张小北怕天黑得早,主动催促着娘赶紧回去,胡氏虽然不舍也不得不离开。

  跟爹娘见完面后,张小北仍继续安心读书,心里还盘算着等到先生成亲时,他要请几天假回家。

  很快,十月过去了,寒冷的十一月到来。

  张小北的宿舍里没有生火盆,冷得像冰窖。好在,藏书阁里有生火,整个冬天,张小北除了吃饭睡觉,就长在了藏书馆里,除了背书做功课外,就是读闲书杂书。

  天冷了,潘家食肆开始按张小北建议的弄火锅。锅子在古代早有了,并不是什么稀罕物,但在成新县却是个稀罕物。一经潘家食肆推出来,生意比夏天那阵儿还火爆。

  这天寒地冻的,食客们围着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锅子又是涮菜又是涮肉的,那感觉真舒坦。

  潘家食肆的生意还带动了潘家客栈的生意,这种天气,本来是住宿的淡季,但来住店的客人却并不少。那些来往的客商,慕名而来潘家食肆吃饭,吃饭时就顺便问下住宿的事,于是就顺理成章的住到了隔壁,潘家客栈屋舍不错,价格也良心,小二又热情,他们也没什么不满的。主要是客栈隔壁就是食肆呀,吃饭方便。潘掌柜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,两家店铺赚得钵满盆满,侄子的婚事也有着落了,可谓是双喜临门,能不高兴吗?

  潘掌柜对于张小草这个未来的侄媳妇也是十分满意。两家亲事定下以后,张小草仍跟从前一样,干活勤谨,对待帮工打杂的态度和气,丝毫没有仗着身份拿大的意思。那些帮工和伙计对她也是愈加重重敬服。况且,张小草还识文断字,稍加历练后,行事越来越让人称道。

  潘掌柜想着侄儿潘云博的岁数也不小了,两人的亲事也该提上日程了。他抽个空子上张家走了一趟,跟张耀祖和胡氏商量两家的亲事。

  胡氏也觉得闺女该成亲了,而且虽说张小草是在潘家食肆当厨子,但毕竟也是在婆家呀,怕时间长了又有那些不长眼的人说嘴。

  两家一拍即合。潘掌柜问起彩礼的事,胡氏就说按一般人家的规矩办。只要闺女过得好,她倒不在乎彩礼不彩礼的,可是本地的规矩在那儿,若是不收一点彩礼又被人议论看轻。

  潘掌柜也是明白人,自然懂得这些规矩。

  男女成亲有什么纳采问名等等的礼节,合称这六礼,他们前面几步合并为一步,现在已经到了纳征也就是彩礼和告期这一步了。

  先是彩礼,潘掌柜按照高本县的高规格下的,各式点心、猪羊肉、米面、酒、布匹、头面首饰等等,光布匹就有好几种,春夏秋冬四季做衣裳的都有,细布、棉布、绸缎每种一匹。

  彩礼下完,两家开始商量婚期。最后定在明年的正月二十。

  潘家下的彩礼,在张家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村子里寻常人家娶媳妇嫁闺女哪里会有这等阵仗?那些有女儿的人家都暗暗羡慕张小草。但是羡慕也没用,谁让人家不但有一身好厨艺,还有一个秀才兄弟呢。

  潘家的大手笔不但让人羡慕,也让人倍感压力,这人就是赵清河。

  他想的同样是张家的女儿,张小枝并不比张小草差,可是他连潘家的十分之一的彩礼都拿不出。他家无恒业,功名遥遥无期,他如何有信心去上张家提亲?

  赵清河倍感压力郁郁寡欢,做为哥哥的赵清海便责无旁贷地开解他,赵清河说道:“哥,你说咱俩这样的怎么成家?不但无锥之地,连笔像样的彩礼都出不起。”

  赵清海长叹一声道:“是呀,要不,咱们入赘去?”

  赵清河奇怪地看了他哥一眼,苦笑着摇头:“人家有兄弟,入什么赘。”

  赵清海这才觉得哪里不对劲,赶紧追问道:“你说的是谁呀?我认得不?”